近日,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文件提出,到2022年底,數字鄉村建設的工作目標和10個方面的30項重點任務,這是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貫徹落實,意味著數字鄉村建設正向縱深推進。
今年1月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文章強調,面向未來,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新型經濟形態,能夠有效打破傳統生產要素供給有限性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制約,在促進產業轉型、優化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具有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建設數字鄉村,大力推進鄉村數字經濟意義更加深遠。
當前,隨著數字經濟的到來,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農業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農業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農業信息技術的進步與滲透,正不斷推動著數字經濟在農業領域的發展。
種植更省心。無人機植保飛防、種植托管、智慧農服等正有效改變農業生產方式,讓廣大農戶切身感受到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省工省時、精準高效的種地體驗。
生產更高效。測土配方施肥、定制化高產種植方案、水肥一體化等農業數據集成技術的應用,以及農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播種機及收獲機等智能設備的使用,都使智能化生產、資源有效配置、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成為可能。
市場更有序。借助網絡直播、農村電商等數字經濟新模式,使農業行業能夠有效貫通農產品供應鏈,提升農戶的市場對接能力,創造就業,引導與推進農業規?;?、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農產品市場價值,帶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生活更便捷?,F代人一“機”在手,橫掃天下,金融、購物、學習、娛樂、交流等,無時無處不在享受著生活的便捷。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在支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恢復生產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言而喻,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農業,有力地改善了農業生產體系、組織體系,為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和組織形態重塑帶來新的機會,給鄉村振興以及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
同時,我們要看到,同世界數字經濟大國、強國相比,我國數字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還要看到,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通過增加農業化學品投入、土地資本要素投入、機械化投入等常規動能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嚴峻的系統性工程,不但面臨著資源環境的現實約束,也亟待尋找新的動能。
數字鄉村已經啟航,數字化對于農資行業服務升級來說是機遇。同時,推動數字化要加強硬件和軟件的建設更是挑戰?,F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更高質量地推進這項工作,我們看到仍然存在諸多與農業高質量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比如,建立什么樣的大數據體系,才能提升農業經營主體對市場的動態適應能力與靈活反應能力,做到及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高質量農產品有效供給;才能打通產業融合路徑,實現農業產業鏈高效益,價值鏈高端化;才能有效規避生產要素成本持續高漲風險,實現主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另外,建立什么樣的大數據管理體制機制,才能打破疫情背景下各種地方保護主義的區域壁壘,為建立測土配方施肥、農產品供需動態平衡等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農業農村大數據“一張圖”的機制保障;才能打通農業技術的應用壁壘,快速響應農業科技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與農業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與應用;才能打破現代農業與小農戶有機銜接的組織壁壘和信息壁壘,有效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質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毋庸置疑,農業高質量發展對數字技術的內在需求,為“數字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正如《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中所明確提出的任務,要加強農業穩產保供信息監測,提高農田建設管理數字化水平,構筑糧食安全數字化屏障。要夯實智慧農業發展基礎,加快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供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數字化水平,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等。
乘“數”而上,最大程度地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的普惠效應,“數字鄉村”必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數字化新動能,也必將為農資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選自《中國農資》